您的位置:首页>健康讲堂>生活贴士

对于心身疾病,你知道多少?

2017-03-06 17:25 阅读次数:17843

□文/精神(心理)科 郑银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有:“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的说法。

      《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红楼梦》中林黛玉多愁善感,忧虑伤身,这都说明心理因素对躯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这里我们可以引入一个概念: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通常,我们认为疾病只分为两大类: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其实心身疾病是并列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类疾病。我们所熟知的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和经期前紧张综合征等都属于心身疾病的范畴。

      心理社会因素是如何影响躯体疾病的发生的呢?下面,广医五院精神(心理)科莫煊副主任以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三个常见心身疾病为例,带大家了解一下。

一、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是最早确认的一种心身疾病,目前普遍认为,心理社会因素与其发生有密切关系。研究发现,顺从、愤怒的扭曲表达等人格特质与高血压的发病有关。就是说,我们把愤怒压抑下来或过分表达自己的愤怒都对高血压的发病有影响。而高血压患者通常会产生反复性的紧张焦虑情绪,影响治疗。因为高血压病由综合因素所致,所以对其的治疗需要同时采用心理疗法(松弛训练等)、运动疗法(适用于轻型高血压患者,如快走、跑步、骑自行车、游泳等运动训练)及改变生活习惯(戒烟、戒酒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性干预。

二、冠心病

      冠心病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身疾病,研究发现,社会发达程度高、脑力劳动强度大、社会稳定性差等均为促使冠心病高发的原因。冠心病患者如果比较悲观,常常会紧张不安,甚至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部分患者继发抑郁,这样可能加重冠心病,诱发心肌梗死。对冠心病进行治疗的综合心理社会干预松弛训练、降低对生活的改变期望值和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另外,如果出现明显的焦虑、抑郁,需要针对性的药物和心理治疗。

三、糖尿病

      众所周知,糖尿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除此之外,应激性生活事件也与糖尿病的发生紧密联系。比如说,遭遇重大事故如地震、火灾等糖尿病的发病率会明显增加。由于糖尿病的病情易于波动,患者同样容易产生忧虑与抑郁,常常导致病情加剧或恶化。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心理社会干预的治疗,首先需要对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学会注射胰岛素和尿糖测定技术,帮助患者科学安排生活,避免肥胖和感染。同时,改变患者的生活方式、治疗不良情绪同样重要。

      总之,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是:心身同治,酌情择重。发病急、躯体症状严重者,以躯体对症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对以心理症状为主,躯体症状为次者在常规躯体治疗的同时,注重心理治疗,如采用松弛训练能改善循环系统,降低血压,促进疾病的康复。对那些具备心身疾病遗传倾向如高血压,疑难病症家族史或已有心身疾病的先兆征象者则更应注意加强心理预防工作。对那些具备明显心理素质上弱点的人,如易暴怒、抑郁、孤僻及多疑倾向者应及早通过心理指导加强其健全个性的培养。

      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是:心身同治,酌情择重。发病急、躯体症状严重者,以躯体对症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对以心理症状为主,躯体症状为次的患者在常规躯体治疗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理治疗。

      广医五院精神(心理)科针对心身疾病患者,创新提出正念疗法。该疗法可增加患者对疾病的心理适应,减少疾病引发的焦虑抑郁及失眠等问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欢迎有需要的患者群众前来咨询问诊。

 


返回上一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