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档案会说话,你希望听到些什么?
如果档案会说话,它又会说些什么?
也许它会说……
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故事
1996年,我国成立世界记忆项目中国国家委员会,由国家档案局牵头,负责在中国推广和实施世界记忆项目。
2000年,我国建立《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国家名录的国家。
2024年5月,《成都老茶馆相关档案》等3项档案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我国入选项目增至17项。
2025年4月,《随州曾侯乙编钟》等3项档案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我国入选项目增至18项。
当档案“讲述”广医五院故事
在五院档案柜的扉页间,每份文件都是独特的“呼吸”——是听诊器的时光刻度,是无影灯的记忆胶卷,是医院从萌芽到茁壮的“成长手札”。
• 党群档案:藏着医院党委带领职工践行初心的印记,从党员志愿服务的活动记录,到党建引领学科建设的规划方案,见证着“医者初心”与“红色使命”的深度融合。
• 科研档案:封存着医学突破的“密码”,串联起医院从“跟跑”到“创新”的科研之路。
• 教学档案:记录着医学人才的“成长链”,老教授泛黄的备课笔记、第一届实习医生的带教记录、现代医学模拟教学的视频资料,映照着医院作为“医学摇篮”的传承与创新。
• 会计档案:定格着医院运营的“脉络”,从建院初期手写的收支账本、到如今电子化的预算报表,折射出医院在公益属性与规范管理间的平衡发展。
• 基建档案、设备档案:藏着医院“成长的年轮”,勾勒出从“港湾交通”到“现代化医院”的空间蜕变。
• 照片档案:用光影“书写”温情,医护人员在诊室里的专注神情,援疆医疗队出征的背影,新冠疫苗接种点的忙碌场景……每一幅画面,都是医院与患者“医路同行”的见证。
这些不会说话的档案,却在岁月里悄悄攒下了无数故事。原来最好的传承,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藏在档案里的每一个真实细节,每一段奋斗足迹。
如今,医院档案“与时俱进”——纸质档案依旧是“历史的底本”,泛黄的纸张间留存着不可复制的温度;电子档案则借助大数据“轻装上阵”,实现了高效检索与长期安全保存。纸质的厚重与电子的便捷在此相遇,让档案既能“捧在手里读往昔”,也能“敲着键盘看未来”。
这就是医院的档案在“说”的事:是“仁心仁术 精益求精”的精神如何在一代又一代医者手中落纸成印,是“尚德精业 务实求新”的院训理念如何在一份份档案里酿成可触摸的温暖。那些关于生命守护、医学探索、医院成长的故事,继续在时光里轻声细语——诉说着过去,也照见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