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健康讲堂>生活贴士

担心药物副作用?

2016-09-09 15:41 阅读次数:17570

□文/精神(心理)科 莫煊 李姗姗

      近日我院精神(心理)科收诊治疗了一名抑郁症患者。不久前,他曾经来精神(心理)科就诊并已被诊断为抑郁症,但是患者当时觉得吃药对身体和大脑都有很大的副作用,坚决不吃药并拒绝治疗。几个月过去了,由于头疼、背疼等躯体疼痛越来越严重,失眠和思维迟缓的情况加剧,时常觉得胸闷、心慌,并且觉得情绪低落、对平时喜欢的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病情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正常生活,因此这位患者又来到了精神(心理)科,而这次他的病情已经加剧到重度,加大了治疗的难度和恢复进程。

      现在很多患者都对药物有错误认识,不愿意吃药或不按要求吃药,从而导致病程的加重。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了解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正确打开方式。

为什么要进行药物治疗?


      “抑郁症”说白了就是一种慢性病,与高血压、糖尿病类似。只是抑郁症是一个情绪上的疾病,而高血压、糖尿病是一个身体上的疾病,情绪低落达到一定的程度会变成抑郁症,就好比血糖过高就会演变成糖尿病一样。生病了自然要吃药来恢复,而抑郁症的“药”就有两个——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抑郁症的治疗”是按病程的轻重程度来决定的,首先通过“心理量表”来进行筛选和初步评估,然后医生会结合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轻度的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得以恢复,中度以上的就必须考虑要通过抗抑郁药物治疗,因为中度以上患者大脑中的负责情绪的神经递质水平处于失衡状态,所以必须通过药物治疗来恢复它的平衡状态,再结合心理治疗恢复病情和改善预后。不管是心理治疗还是药物治疗,都不是一次性治疗就可以痊愈的,抑郁症的黄金治疗期是3个月,巩固维持期9至12个月,期间医生会根据病情发展来调整药物剂量,以找到患者的最佳治疗剂量。

药物治疗副作用大吗?

      一说到吃药,很多患者就紧张了,还要吃那么长时间,副作用大的话岂不是得不偿失?特别是在人们的固有认识中,吃精神科药物会出现流口水、言语模糊、智力下降,甚至是心脏毒副作用等副作用。

      其实现在我院精神(心理)科使用的药物大都是新型二代抗抑郁药物,与过去的一代药物相比,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明显减少,与食物相互作用的危险降低了,安全性也大大提高了,患者服药期间可以正常的上学和上班。此外,抗抑郁药物在早期服用阶段可能出现胃肠道反应,如恶心,食欲减退,头晕,疲乏等。但这个并不是药物副作用的问题,而是胃肠道在药物耐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早期服药反应,但有些患者就因此自行停药,这是不正确的一个行为,因为治疗阶段随意停药会导致病情反复发作,并且使得往后的治疗更加困难。并不是所有患者都会出现早期服药反应的,就算出现了也不需要紧张,一般一周左右身体耐受后就没事了。

      精神(心理)科莫煊副主任表示,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每个人对药物的敏感性的不同,药物的起效速度也是不同的,并且在剂量没有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时,效果是不明显的,这也是为什么需要定期复诊来调整药物的原因。因此患者要有耐心和信心,即便是在症状好转的情况下也要坚持服药,减轻复发风险,要遵循“足够剂量、足量疗程”的原则,否则病情会出现反复,影响往后治疗的有效性。

      抗抑郁药跟其他各科药物是一样的,都是在肝肾脏代谢,临床实践证明,我们只需按时进行肝肾功能血液化验的检测,就可以通过化验指标来掌握药物的作用情况,因此不需要过分担心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

患者要抛开对抗抑郁药的成见,了解疾病及治疗的正确方式,带着积极的心态去配合治疗,争取早日走出抑郁症的阴影。

 



返回上一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