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截瘫患者的世界是否只剩疼痛与绝望?33岁的凌先生用亲身经历给出否定答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脑科中心团队通过一项"神经起搏"技术,用15天,让患者在瘫痪7个月后首次感受到肢体力量回归,并大大减轻了持续半年的"刀割火燎"式剧痛。
颈部以下失去知觉,却要无助地感受剧痛
八个月前,凌先生(化名)遭遇了一场严重的车祸致颈髓损伤,虽经抢救保住性命,却陷入"清醒着瘫痪"的困境:颈部以下无法感知正常触觉,却要承受针刺、火烧般的疼痛,夜间根本无法入睡。加上无法控制大小便,身体机能持续恶化,凌先生逐渐失去了生活信心,开始出现焦虑抑郁状态,"看着护工每两小时翻身拍背,觉得自己成了活着的标本"。
家属四处求访名医,最终联系到广医五院脑科中心的杨孔宾主任。
检查结果显示,凌先生颈髓水肿,需要气管插管维持呼吸;双上肢远端肌力仅1级,近端3级;双下肢肌力1级,四肢几乎完全丧失活动能力,仅上臂能轻微摆动。
在断裂的神经线路上架设"5G基站"
经过全面评估,广医五院脑科中心团队决定为凌先生实施“脊髓神经刺激器置入术”,通过影像导航将电极精准植入损伤节段。“这就像在断掉的神经线路上架设‘信号中转站’”,杨主任解释,“通过特定频率的微电流刺激,既能阻断异常痛觉信号上传,又能激活残存神经传导功能。”
手术过程很顺利,电极精准放置预定位置。随后医生与工程师根据凌先生的病情和耐受程度对刺激器进行参数调节,给予每天不间断的微电流刺激。
15天创造奇迹,手又可以举起来了
手术十五天后,凌先生的疼痛感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已经没有火烧的感觉了,四肢肌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双上肢肌力和双下肢肌力分别提升到了3级、2级,呼吸能力也提升了,气管导管顺利拔除,切口也愈合得很好。看着自己身体的显著变化,凌先生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久违的笑容再次绽放在他的脸上。
神奇的“脊髓电刺激术(SCS)”,如何改写高位截瘫患者的命运?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脑科中心杨孔宾主任解读:
脊髓神经电刺激术(SCS)技术原理:以适合患者的频率、幅度的“电流”刺激神经,脊髓神经电刺激术通过植入微型电极,向损伤脊髓区域发送精准电脉冲信号,模拟神经传导功能。这种电流刺激可抑制异常疼痛信号传递,同时激活残存神经通路,促进神经功能重塑,帮助患者恢复部分运动能力、改善自主神经紊乱(如心率异常、血压波动)及大小便控制功能。
适应人群:
1、不完全性脊髓损伤(ASIA分级B-D级)导致的高位截瘫
2、损伤后6个月以上仍存在运动/感觉功能障碍者
3、长期受痉挛、神经源性疼痛困扰的截瘫患者
4、希望通过神经调控改善生活质量的完全性损伤患者(需专业评估)
“SCS不仅是电刺激,更是神经重塑的“钥匙”,如果您或家人因高位截瘫面临功能丧失的困境,请别放弃希望!科技发展一直在路上!
神经外科主任
主任医师
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
社会任职:脑科中心主任,神经外科主任,美国梅奥医院临床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小儿神经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小儿胶质瘤学组委员,高健委医促会神经外科常务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内镜与微创学组常务委员,黑龙江医促会颅脑损伤重症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欧美同学会神经肿瘤分会会员,黑龙江预防医学会儿童脑积水防治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协会中西结合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老年保健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自然医学会脑科学与脑功能障碍专委会主任委员。
专业方向:脑肿瘤、小儿神经外科、机器人手术。
张显强
主任医师
从事神经外科20年余,多次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广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暨南大学附属华侨医院进修,专长为各种复杂脑血管病,能熟练完成各种四级神经介入手术,包括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烟雾病、脑动脉狭窄及颈部动脉狭窄的血管成形、急性脑梗死取栓、鼻咽癌鼻出血的介入诊治等。擅长各种危重神经外科疾患、颅脑损伤、脑出血、脑肿瘤的诊治。目前为广东省医疗行业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脑血管病分会委员等。
出诊时间:周四下午,周五上午。